南京!南京!
闲话:准备去看2点半的那场。可票房的火爆完全超出我们预期早就售完。于是改买了晚上19:50的夜场,在吃完饭后一起去。4人,期间没有一个人说话。我只会想去电影院看黑白电影。效果真的很棒。
让我推荐的话,我一定会让每一个朋友都去看一看《南京南京》。但是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很值得一看但不好。就是这样。
陆川是个胆小鬼。我懒得看Movie版上对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听说捧的和骂的吵成一团,同期上映的《拉贝日记》也相争不下。陆川确实不容易,能拍出这样的电影需要莫大的勇气。在骂着他的人估计很多,接近全部都是指责他美化日本兵吧?对于这段历史他们无法接受一个有人情味的日本人在南京城冷漠的注视着屠杀和暴行。我稍微看了下有人连反革命和汉奸都骂出来了。如果说你想看将日本侵略作为完全的暴行加以控诉,并弘扬卫国战争与共产党的伟大的片子,你自己找别的看可以吗?至少对导演抱有尊敬,别根本没有理解他的镜头就在说些有的没的。
例如,在电影后半部分,在祭奠战死者的仪式中日军擂鼓助威,伴之以凶悍的舞蹈,长达几分钟,不知道陆川导演让我们看这些究竟干什么?!这样的场景,与抵抗的主题完全相反,明显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完全没有必要。看到这一段,那一声声呐喊和激烈的鼓点,感觉真是心如刀绞!这些侵略者的祭奠行为值得如此显摆吗?30多万中国死难者难道不是更应该祭奠吗?这一段场景的出现,可以说是该片的一大败笔。它不仅偏离了屠杀和抵抗的主题,而且颠倒了主从关系,让侵略者的行为变得更加狂妄。它冲淡了抵抗的意义,也是对参与抵抗的战士和死难者尊严的亵渎。
我只是随便看了一段影评而已。不懂别乱说,我很想敲下那个同学的头。
不过陆川还是个胆小鬼。他很爱国,一点都不敢怀疑这场战争的性质,以及这次屠杀的历史评价。他只是想提出用另一种眼光,用加害者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惨无人道的战争。我听见前排有人在说“这片子到底让我们看中国人还是日本鬼子啊,怎么全是小鬼子?”嗯因为同题材的电影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无论是写实还是妖魔化的日本鬼子形象早就成了刻印。陆川根本没有质疑这一点的勇气,他晃动他的镜头表达他的疑惑。这样的暴行,对加害者来说是不是也是同样的地狱?他想着去控诉战争本身,就这么稍微表现了一点点对同样身为人类,但因为国家侵略而站在加害者一方的日军士兵,普通的日本兵的一点点,一点点的同情与探究,想让大家想起真正应该控诉与摧毁的是战争本身,与挑起战争的野心。但是他不敢啊,什么都不敢。镜头里面充满着暗示与慌张,哪怕越过雷池一点他都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身为挥动屠刀的恶魔也有怜悯与忏悔的心,身在同样的地狱他们也备受煎熬。不管对不对这样的话陆川就是不敢说出来,一点都不敢,暧昧与畏缩。他的镜头一直都在摇晃,一直都不敢有俯视被蹂躏的城池的镜头,摄像机的框子框着他看舞台的眼睛,根本不敢包容一切拉出个远景镜头,生怕拍进了什么一样。所以这部电影会值得一看,但没法成为经典,因为它表现的意志,作为导演与呈现者的意志,本身就在动摇。
关于最后那一段争论纷纷的祭奠,其实我理解起来有优势因为说的日文大都能听懂。啊PS一下配音真的很赞,即使是配角的日文也说的不是那么差而且有真实的语气和感情。南京话也说一样。
回到祭奠,从正篇的日本兵,角川那个兵的视角变化来看,只要明白他从一个加害者变成了战争的囚徒就很明白。最后的自杀说是赎罪太夸奖他了,他只不过是忍受不了这样的地狱,忍受不了这样不得不活着去面对这样的地狱而选择了逃避的自杀。作为一个加害者与屠夫他不可饶恕,作为一个人他同样值得同情。
祭奠的表现,除了日军在中国的焦土上庆祝胜利这一点外,更多想是表现战争的疯狂,以及侵略的诱惑对人的洗脑和摧残。残存的人性被阵阵的鼓声所掩盖,祭祀的是亡灵还是侵略的野心与疯狂?就那一点点的人性被战争本身所吞噬,陆川想表现的是淹没在庆贺屠戮与侵略的浪潮中最后一点点人性的泯灭。不过他用掉的笔墨太多了反而显得懦弱与做作。
最重要的理由。陆川构造的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与虚构的人性。他不敢提出更大的质疑而用一个不存在的人帮他去发问。适得其反。当然不可避免这也是因为中国社会言论审查制度的存在所致。这样的懦弱也是妥协。同样作为导演的他也是一个人,真正让他勇敢的去挑战的勇气,你我都是没有的。
其实在最后我自己也变得懦弱与不安。你我都没有对错,更没有执意批评的道理。
Fin.
PS:我还是把日记公开算了(看一边